如何利用旅游資源優勢,發揮旅游業復合性、帶動性、輻射性強的特點,做好旅游扶貧大文章?黔東南州委書記桑維亮接受了經濟日報記者采訪。
記者:黔東南州具有哪些旅游資源優勢?如何推動全域旅游向縱深發展?
桑維亮:旅游業在黔東南州具有支柱性、引領性作用。近年來,我們緊緊圍繞貴州省委對黔東南州作出的“奮力打造國內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戰略定位,采取強化精準營銷、完善旅游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提升旅游服務品質、提升景區品質等系列措施,全州旅游業實現高速度、高質量增長,黔東南州已成為最受歡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我們依托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兩個寶貝”,重點打造“千戶苗寨——西江”“千年侗寨——肇興”“歷史名城——鎮遠”等龍頭景區和“民族文化”“特色節慶”“傳統村落”“鄉村田園”等系列旅游產品。雷山、鎮遠、黎平被列為首批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加快形成。
旅游項目建設穩步推進。先后改造升級了西江苗寨、鎮遠古城、下司古鎮等景區景點,推出了黃平舊州、丹寨萬達小鎮等新景區,涌現出一批旅游新業態,旅游產品日益豐富,品質不斷提升。目前,鎮遠古城通過國家5A級景區創建景觀價值評定;全州已有12個4A級景區,19個3A級景區,競爭力和吸引力不斷增強。
大美黔東南品牌愈加響亮。我們依托傳統村落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優勢資源,加強民族文化的開發利用和品牌宣傳,大美黔東南旅游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得到進一步提升。
記者:作為全國深度貧困地區,如何通過旅游業助力脫貧攻堅?
桑維亮:通過旅游促脫貧,我們主要做好三篇“文章”:
一是深入實施“旅游+扶貧”行動計劃。實施旅游項目建設、景區帶動旅游、旅游資源開發、鄉村旅游、旅游商品、“旅游+”多產業融合發展、旅游結對幫扶、鄉村旅游標準化建設、旅游教育培訓9大扶貧工程,使旅游在黔東南州脫貧攻堅進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從2016年至今,黔東南州利用中央和貴州省旅游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完成投資116.28億元,通過景區建設帶動貧困村185個貧困戶5800戶,通過旅游項目建設帶動、旅游景區帶動等旅游扶貧工程,讓貧困群眾分享旅游發展紅利。
二是打造現代旅游新業態。依托黔東南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優勢,打造一批鄉村旅游綜合體、康養基地等新業態。
三是創新旅游扶貧體制機制改革。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三變改革,推動融合發展。
記者:黔東南如何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推動旅游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桑維亮:我們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全面做好現代高效農業、民族文化旅游、綠色經濟幾篇大文章,著力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為高標準打造國內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我們堅持用國際視野、國際水準編制全域旅游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把產品做優、把品牌做大、把服務做好、把業態做活。
按照“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特色鮮明、聯動發展”定位,進一步優化旅游空間布局,堅持傳統民族文化元素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加快建設一批旅游品牌線路和核心景區,構建全域旅游大格局。
持續加大品牌打造和旅游營銷力度,按照國家5A級景區標準建設鎮遠古城、雷山西江、黎平肇興等景區,力爭實現4A級標準景區縣級全覆蓋。
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