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旅游知識坊的第13篇觀察文章
《高鐵游中國》系列之第13站-昆明
作者:航海家
《高鐵游中國》系列簡介
本專題以筆者所在的城市——成都市為起點,沿著高鐵走遍全國100個旅游城市(線路不重復,一條線走完),每座城市一個疑問,一個主題,一篇文章,深度挖掘該城市的自然人文旅游文化。
不是游記,不是攻略,而是有品位有態度有分析的城市旅游觀察!
【滬昆高鐵】
G1375,安順西-昆明南,歷時1小時36分
滇池,曾經令所有昆明人為之驕傲的旅游名片,如今,已成為一塊觸目驚心的巨大傷疤。
滇池之于昆明,猶如洱海之于大理、西湖之于杭州。當洱海成為云南旅游最熱之地,西湖儼然中國旅游名片之時,滇池,已成為令所有昆明人痛心疾首的傷感之地。
曾經一顆耀眼的高原明珠,到如今一片碧綠的糞坑池水。滇池是怎樣走到了今天的地步?這張昔日的昆明王牌景點,能否涅槃重生,還一池清水?
今天的文章,就帶你走進《高鐵游中國》系列之第13站——昆明。
昆明概覽
昆明,享有“春城”之美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十佳宜居城市之一,天高云淡,風景秀麗。
昆明四季如春,自然風光綺麗,有石林、滇池(曾經)、西山、九鄉、陽宗海、轎子雪山等國家級和省級自然風景區,還有金馬碧雞坊、云南民族村、金殿等著名人文旅游景點。
昆明是云南省的航空、鐵路、公路交通樞紐,輻射大理、麗江、騰沖、西雙版納等熱門旅游城市,并且是前往東南亞旅游的重要中轉城市。
01/ 滇池的前世與今生
滇池,又名昆明湖、昆明池、滇南澤、滇海,位于昆明市西南,湖面海拔1886米,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稱。
滇池曾經風光秀麗,是著名的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四周有云南民族村、云南民族博物館、西山、龍門、大觀樓等風景區。
滇池是云南文化的發祥地,可以說整個云南文化圍繞滇池而生。滇池周圍人文古跡眾多,是昆明的文化圖騰和象征。
關于滇池名稱的由來,目前有四種說法。最為可信的說法,來自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上源深廣,下流淺狹,但如倒流,故曰滇池!
滇池屬地震斷層陷落型湖泊,由于長期的地殼運動和流水侵蝕作用,古盤龍江向南水路流通被阻,而形成如今的滇池。
自滇池形成后,隨著時間的推移,湖面面積和庫容不斷縮小。唐宋時,滇池水面仍有510平方公里,明清已縮小至350平方公里。如今,已不到300平方公里。
滇池為西南第一大湖,也是中國第六大淡水湖。以前環湖地區常有洪澇水患,自1262年起建松華壩,1995年后建10余座大中型水庫和幾十座電力排灌站,已解決洪澇水害問題,成為昆明重要的工業和生活水源地。
截止到20世紀60-70年代,滇池的水質仍為2-3類,適合飲用。但從80年代起,隨著人口的增多、工業和生活用水的污染,滇池水質開始急劇惡化,下降到后來的5類和超5類水質。生態環境亦被嚴重破壞,當地魚種瀕于滅絕。因污染嚴重,昆明經濟每年遭受高達710億元的巨大損失。
作為曾經的觀光和旅游勝地,目前滇池已無人問津。曾經的一泓清水,目前已成為一片碧綠的污水池,“遠遠就能聞到一股惡臭,往湖里扔個石頭,半天都沉不下去”。昆明一片光明的旅游業,也已經“一夜回到解放前”,從過去的云南旅游目的地,淪落為旅游過境地。
02/ 滇池是怎么污染的?
說到這里,可能有人會問:“滇池究竟是如何被污染的,而且看起來很難有好轉的跡象”。
滇池變臟,總的來說,主要原因是:伴隨著人口的增多、經濟的發展,進入滇池的污染負荷,已大大超過其自身凈化能力,并進一步破壞了生態平衡。具體原因,則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自上世紀80年代起,大量工業和生活污水被直接排入滇池,是污染的最直接原因。當時適逢改革開放,城市經濟高速發展,同時又缺乏基本的環境保護意識,導致大量的高污染工業廢水直接排放到滇池。同時,以水沖廁所為代表的生活廢水也大量增加,這也讓滇池污染進一步加重。
其次,滇池處于昆明市區南端,位于河流下游,海拔最低,吸納了大量的污水,同時又缺乏新鮮的水源置換。與之相反的是,洱海位于高海拔的河流上游,有干凈的水源補充。
最后,滇池作為一個不斷老化和縮小的湖泊,已呈半封閉狀態,湖流緩慢,自身凈化功能逐漸減弱,導致湖水凈化跟不上污染加劇的步伐。
此外,“圍海造田”等工程導致的湖泊減小和生態平衡破壞、環保意識淡薄和治理方法不當、生態用水大量擠占和短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滇池的污染。
03/ 洱海將步滇池后塵?
洱海,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僅次于滇池。洱海是大理著名的風景區,大理“風花雪月”四景之一“洱海月”之所在。
洱海面積256.5平方公里,平均湖深10米,最大湖深達20米。雖然面積沒有滇池大,但由于水位深,蓄水量卻比滇池大。
與滇池相比,洱海屬于高原湖泊,海拔1972米。洱海屬瀾滄江水系,北有茈碧湖、東湖、西湖,分別經彌苴河、羅時江、永安江流入洱海,是洱海的主要水源。西有蒼山十八溪匯集蒼山東坡集水區。南有波羅江、金星河。東岸有鳳尾箐、玉龍河等數十條大小集水溝渠。
目前,洱海水質總體保持為3類,但時有惡化,現正處于中營養向富營養湖泊的過渡階段。近些年,洱海多次爆發大面積藍藻,而這也是水體富營養化的表現。過量的養分,主要來自工業和生活污水、畜禽糞便等。
統計顯示,大理接待游客數量,從2011年的1545萬人次,飆升至2016年的3859.18萬人次。爆發式增長的游客數量、沿岸客棧的無序發展和污水排放,以及本有的畜禽養殖等污染源頭,讓洱海的水質積重難返。
2017年3月31日,大理市人民政府發布了《關于開展洱海流域水生產保護區核心餐飲客棧服務業專項整治的通告》,要求4月1日起的十天內,洱海保護區核心區范圍內,所有餐飲、客棧經營戶一律自行暫停營業,接受核查。與此同時,洱源縣擬對部分農戶實行征地搬遷,以保護洱海的上游水質。
雖然這些一刀切式的粗放整治,存在很多爭議之處,例如部分遵守規則的沿岸客棧是否成為無辜的犧牲品、外來游客造成的污染卻需要當地村民遠離故土。但至少說明了,洱海治理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不管是客棧老板、當地農戶,還是追求“詩與遠方”的旅行者們,都要為此埋單。我們的視野焦點,也要放在洱海防污治理上,這才是所有問題的根本。不加強保護,洱海的美麗和詩意,將永遠成為過去。滇池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早在2015年10月11日,大理市洱海環湖截污工程PPP項目便已開工。該項目完工后,能徹底斬斷流向洱海的生產生活污水,從根本上治愈洱海的污染問題,讓洱海這一大理的母親湖更潔凈清澈。
大理特殊的嚴重依賴旅游業發展的區域經濟定位,讓洱海至少在目前,沒有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洱海的環境保護和當地的經濟發展,始終維持在一個微妙的平衡點。即使如此,洱海也已經到了如今這樣一個危險的臨界點,環境治理迫在眉睫。如果放任自由,洱海成為下一個“滇池”,絕不是危言聳聽。
04/ 滇池能否涅槃重生?
如今,滇池治理逾20年,投入資金已高達數百億元,水質等級卻未得到有效提升。在滇池治理的龐大工程背后,仍存在著很多亂象。滇池治理是一項長期的過程,目前在污染源尚未得到控制的同時,仍然有新的污染物進入。即使處理達標再排放,對自凈能力弱、水源補給嚴重不足的滇池來說,也是不小的負擔。
在滇池治理的管理體系上,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滇池面積較大,東起呈貢區旁,西至西山之麓,北臨大觀公園,南入晉寧縣內。諸市縣部門互相推諉扯皮,已經屢見不鮮。雖然有滇池管理局、滇池投資公司,但并沒有哪個部門能掌握全面的治理工程信息。
而資金投入,也已成為滇池治理的瓶頸所在。目前,一是國家與地方的投入比例尚未明確。二是短期內,環境治理與經濟發展相互制約,昆明各級地方政府財力不足,負擔過重。三是社會融資渠道匱乏。據相關報道,在各級政府的投入中,昆明市政府需要承擔的比例最大,每年對滇池污染治理的投入,達到當年財政支出的近1/3。即使如此,仍然遠遠不夠。
至此,種種現狀和困難,導致滇池邊污染邊治理,但治理目標卻屢次落空。如此,滇池未來的治理目標能否達到?滇池何時才能恢復那昔日的一泓清水?
未來,仍然是一團迷霧。
消息